采访者守则

采访者守则 #

华语跨性别口述史项目
Sinophone Trans Oral History Project

总则 #

  1. 尚未进行过口述史采访的采访者应当受到适当的训练,确保其了解采访的进行方式和须遵守的规则;

  2. 采访者应当向叙述者描述口述史计划本身的潜在用途、数据保存方式及规模,取得知情同意并做书面记录;

  3. 在以任何形式公开整理完成的口述史记录前,采访者应与叙述者进行核对并取得同意;

  4. 采访者应适时及在询问时向叙述者分享对其记录整理的时间进度;

  5. 采访者有为叙述者进行保密的义务。

伦理原则 #

  1. 权力遍布于每一种人际关系中,口述史的记录过程也不例外。口述史采访者应当对记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权力的不对等,内在的主观性,潜在的冲突和采访者与叙述者的立场异同性保持清晰的认识;

  2. 口述史的文字记录中,往往包含着关于叙述者的许多敏感信息。如果泄露,这些信息可能造成对个人或社区的严重后果。因此,采访者应当时常重视对叙述者与采访者自身的信息保护,将安全、 / 不伤害(nonmaleficence)设立为口述史项目的核心原则。这包括了:

    • 不将项目的需求置于叙述者的权利之上;

    • 不主动导致叙述者受到痛苦与压力,并最小化被动情况下受到的痛苦与压力;

    • 不对叙述者本人已经叙述的内容做出攻击性回应;

    • 不将叙述者置于失去行为能力的状态中;

  3. 采访方式,选择采访问题,语言以及措辞的考量都应当将上述思考纳入决定的过程中;

  4. 采访者应当对每位叙述者施以(尽可能)平等的对待;

  5. 采访者应当意识到,叙述者并非孤立的个体,其中一些叙述者和社区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采访者应当适度考虑是否以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和社区互动,这包括了在多个采访者之间共享必要且不敏感的信息;

  6. 使用叙述者采用的语言和术语。采访者不应假设自己背景中常见的术语、叙述和概念适用于其他所有人。作为采访者,不应进行过于主观的评判或审视,特别是在这些行为可能招使叙述者疑惑或不满的时候。如果对某些内容感到不理解,采访者应当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提出疑问;

  7. 关注叙述者与自身身体、身份、过去等的关系。叙述者对于谈论这些问题的舒适度和具体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采访者不应进行关于叙述者个人背景的预设;

  8. 采访者应当为叙述者在采访中也创造分享和反思各种问题、经历、见解的空间,由此期待具有交叉性、反思性的存档;

  9. 叙述者的知情同意应当以书面形式完成;

  10. 基于叙述者要求,口述史的公开文字、音频、视频记录均可以采取化名、模糊化、变音、马赛克乃至删减等方式调整,但需要在不公开的情况下留存未删改版的本地记录,仅供叙述者、采访者和二者认可的个人或团体查阅。

采访 #

  1. 在正式采访前进行叙述者背景调查,如了解其性格、社交圈、和社区的关系等,可以通过阅读其社交帐号或一对一接触以更好的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对方背景并对记录可能涵盖的具体事件有初步了解;

  2. 在正式进行口述前,协助叙述者了解口述史计划本身的宗旨,将其角色与权利告知叙述者,对记录进行准备;

  3. 对叙述者进行基本的观察,列出与叙述者频繁互动的个人以及社区中其他重要成员;

  4. 基于采访话题大纲和叙述者特征,对提问和互动进行基本的结构性准备 ,包括修改问题大纲使其与叙述者相关,删除部分内容,并新增要点,如叙述者参加的组织等;如果叙述者要求,请与叙述者分享采访大纲;

  5. 尽力在叙述者的精力和叙述的质、量之间取得平衡。时刻注意不要使叙 述者过于筋疲力尽或精神受创。

  6. 即使叙述内容与节奏与预期差异较大,也要在合理范围内,以叙述者的意愿和关心为重。对预料之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鼓励叙述者进行拓展叙述。口述史相当程度上属于叙述者。

  7. 线下采访时,尽量挑选安静、安全、独立、使人放松的环境,一般避免第三者在场。与叙述者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必要的话可以带上润喉糖;

  8. 知情同意书是必要的;

  9. 采访者需准备两份知情同意书,并将其中一份在采访过程结束后交给叙述者。在正式采访过程开始前,采访者需要与叙述者确认知情同意书中的同意事项(详见知情同意书),并在两份知情同意书上由双方签字,一式两份各自保存;

  10. 向叙述者强调叙述者可以选择拒绝回答问题并且可以要求随时关闭录音;

  11. 请从简单的问题如叙述者年龄、出生地、常住地开始,尽量避免简单疑问句,如果叙述者回答了“是”或“否”,请继续追问更多信息,如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方式和原因,但一般避免主动涉及过于敏感的问题或信息;

  12. 避免引导性提问;但是可以以礼貌的方式对某些访谈者认为有不同解释方式的内容提出质疑;

  13. 如果陷入停顿,可以使用陈述性提问,如要求对方详细讲述提及的某一事件;

  14. 允许叙述者有思考的时间;观察叙述者在何种问题上更愿意进行陈述,及时调整采访模式;

  15. 在采访进行至一小时以上或叙述者看起来疲劳时,询问叙述者是否需要休息;

  16. 及时以表情和肢体动作对叙述者的叙述进行反馈;

  17. 口述史采访流程的问题通常以时间线的顺序进行,以求还原项目所关注的问题的前因后果;

  18. 口述史一般侧重于叙述者本人的个人经历或者其在一般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而非执着于还原宏观事件本身;

  19. 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将不可避免的在多个时间点直接跳跃;这样的非线性联系可以展示叙述者是如何将其不同的自身经验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记录过程中可以适当允许非线性叙事的存在;

  20. 在叙述者的叙述内容过度偏离当下的讨论主题时,采访者可以适当示意叙述者调整讨论内容;

  21. 对于口述史这一记录形式来说,叙述者应该在记录内容构建过程保有相当的,甚至与采访者对等的主体性。为了保障这一要点,采访者可以这样要求自己:

    • 认真聆听,不要随意打断叙述者;

    • 对预料之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鼓励叙述者进行拓展叙述;

    • 使用不会使叙述者感到紧张的态度及方式,对可能存在疑点的信息进行追问;

    • 保证叙述者处在一个让其能放松的给出完整并真实的信息的环境中;

    • 允许叙述者对采访者适当提出问题;

  22. 可以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对叙述者做一个“缓冲式”的提问,如邀请其分享对采访记录过程的感受;

  23. 采访记录过程结束后,保留对叙述者进行二次采访的可能性;尽快对自己在采访过程中的各种举措进行评估与反思;

  24. 在每一次采访记录过程结束后,再次与叙述者确认知情同意书授权范围。

录音 #

  1. 在正式使用前,请试用录音设备以熟悉其使用方式及功能,并排查潜在的技术问题;

  2. 检查是否有外部噪音,以及噪音是否会对文字转录造成干扰;

  3. 首先记录采访者、叙述者、项目名称、叙述时间和地点;

  4. 在叙述者叙述时尽量避免打扰,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突发情况处理 #

  1. 鉴于华语跨儿口述史项目所涉及的采访内容,采访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叙述者对可能会对其产生创伤,痛苦和压力的事件进行回忆;

  2. 这个过程在对叙述者产生精神压力之余,也可能对采访者造成长期的精神负担;

  3. 根据采访前调查的叙述者情况适当选择采访场所,并询问叙述者是否需要与信任的人一起接受采访;

  4. 如前文所述,当你认为叙述者(或是你自身)在接下来的叙述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适或是应激反应时,请向叙述者示意可以暂停录音以及采访过程本身,以给予双方喘息的时间与空间;

  5. 请尽量选择紧急干预或者其他辅助较为空闲的时间段进行采访;

  6. 采访者在采访前应当熟悉外部干预的联系方式与运作机制;

  7. 如果叙述者感到严重不适,请立即中止采访并根据现场情况寻求外部介入

  8. 如果叙述者同意的话,可以暂停录音,并邀请其通过其他方式完成对相关叙述内容的梳理。记录者可以设置一个时间,在期间默默等候(或是在叙述者提出需求的时候离开采访区域),在时间到之后返回采访区域。请勿要求叙述者分享其所写的内容(除非叙述者自愿分享);

  9. 请提前准备可以将叙述者从创伤情绪中脱离/引导出来的采访问题,在相关采访部分结束时视情况提出;

  10. 无论叙述者曾经遭受了怎样的经历,至少其现在能够坐下来接受你的采访。你可以对其和对这场采访成为可能本身表达你的谢意。

录音整理 #

  1. 确保录音可以正常播放;

  2. 除了在自己的设备上进行操作,确保在其他硬盘或者云盘中保留一份拷贝,请使用谷歌云碟或其他更安全的云盘,禁止使用国内软件

  3. 尽量确保有专用的安全的设备对数据进行处理;

  4. 使用TiA!内部提供的语言转文字工具进行转换,禁止使用其他商业性的转文字工具、尤其是国内转文字或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处理;

  5. 在记录整理完成后,请将:

    • 整理完成的采访文字稿
    • 签字后的知情同意书扫描件
    • 叙述者提供的其他材料(如有)

    上传至口述史项目的档案库中。在上传前,需要将拟上传的材料发送给叙述者进行沟通。

采访内容匿名化 #

  1. 在进行采访整理之前请务必就记录以各种形式发布对叙述者本身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之上决定是否要进行匿名化处理,匿名程度取决于叙述者的要求;

  2. 若决定对一份采访记录进行匿名化处理,请务必在本地安全的设备留存一份未进行匿名化处理的版本,根据叙述者的要求定夺是否将采访录音上传云盘;

  3. 匿名化过程中的要点:

    • 人物:对所有非公众人物/叙述者个人关系中的人物,以及叙述者本人进行化名处理。
    • 时间:在不破坏叙述中所提及事件的时间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将具体时间隐去或模糊至月份(例:2019年7月31日视上下文联系改为某事件三天后/七月下旬)
    • 地点:在采访者判断某具体地点信息是敏感信息的情况下,在稿件中避免提及具体场所的名字,而改为对场所的描述(例:万豪酒店–连锁酒店)。在全稿件中,视叙述敏感程度将叙述者的活动范围模糊至市(深圳市),省(广东省)或是地区(南方)。

    匿名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则基于叙述者的要求决定;

参考资料: #

Gudgin, Sarah. “口述史与身心健康.” (英国)口述史协会. https://www.ohs.org.uk/general-interest/well-being-and-oral-history/

口述史协会. “口述史的最佳行为习惯”. 口述史协会. https://oralhistory.org/best-practices/

——. “口述史协会理论书”. 口述史协会. https://oralhistory.org/oha-statement-on-ethic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采访守则.”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https://oralhistory.library.ucla.edu/pages/interview_guidelines

Lacson, Amanda Faye. “口述史记录者如何道德地介入敏感问题.” 大纽约地区传记者协会. https://biographersguild.com/blog/2023/11/21/oral-history-and-trauma-response

Smithsonian机构档案库. “如何进行口述史记录?”. Smithsonian机构档案库.https://siarchives.si.edu/history/how-do-oral-history

Varkey, Basil. “医疗道德以及其实施过程”.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923912/


Copyright © 2023 - by Trans in Academia!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
Designed by hugo-book, powered by Hugo.